看完小孩後,我先被推回觀察室休息一下,護士也會不時來幫我壓惡露。之後再被推去安排的單人病房,此時約是凌晨三點半。約五點左右可以自行排尿。陪我一起經歷這晚歷險記的小胖也差不多累爆了。和小胖整個晚上都還沒吃東西,晚班人員給我一碗熱巧克力牛奶及一些乾糧先充充飢。其實小胖也很餓,所以我就分他一些。
兩人邊吃還邊討論,如何通知台灣的家人。因為醫院沒有無線網路,兩人商討後決定由小胖打電話用簡單的中文報消息。主要是說我已經生了,小朋友目前在兒童醫院由專人照顧,請家人不要擔心。等之後我們較有時間會和家人報消息。其實我知道這個大家聽到這個消息一定會嚇一跳,但當下我真的心力交瘁,沒有心力和體力向大家解釋為什麼會早產 (我自己也想知道啊!!!)。當下原因似乎也沒那麼重要,重要的是如何面對之後未知的挑戰
快天亮時小胖準備先回家休息一下。他問我等會兒我希望他先來看我還是去兒童醫院看兒子。當然是去看兒子啊我說。我這有護理人員照顧吃喝拉撒睡有什麼好看的。其實看他表情我就知道他打從心裡就是想去看小孩,但還是希望得到我的同意。(笑)
離開前小胖也語重心長地和我說,小孩提早出來不是任何人的錯,希望我不要怪自己也不要想太多,因為這都是無視於補的。就算我設想各種原因,我也沒有辦法證明因果關係。小胖會這麼突然神來一筆主要是因為我出院後是空手回家,肚子沒了,小孩也沒能一起帶回家,多少會有點失落。
雖然我口說知道,但當夜深人靜只剩我一人在病房時,說不會想東想西是騙人的。住院的那兩晚不時聽到其他母嬰同室小孩們的哭聲,所以睡眠品質並不是很好。其實我並不覺得小孩哭聲吵,反倒覺得這些媽媽們很幸運,生產完小寶寶就待在自己身邊還可以親餵。我想聽自己小孩的聲音還聽不到呢。
心理醫生諮詢
生產完不到十二個小時,心理醫生便前來敲門。其實我已經習慣護士及助產士定時來做檢查,但我沒料到會有心理醫生這一招。這也是我第一次和心理醫生交手。醫生先簡單自我介紹後便問我現在的心情如何。媽呀!不問還好,這一問我馬上當場潰堤,滔滔不絕地講了一堆不知從哪冒出來的心裡話。我說本來想要等隔一週的例行產檢和醫生說我想要提前放產假,因為每天兩小時的通勤越來越累。但我沒有感覺到宮縮,所以就想說再等一下(後來和朋友閒聊後才知道有時候孕婦都不知道自己有宮縮)…。總而言之我霹靂啪啦一把鼻涕一把眼淚地說一堆,甚至還說到月子文化的束縛讓我很苦惱,也提到幾個小時前和小胖的談話內容。雖然這三十分鐘的面談講的好像都是老話,但能將潛伏在心裡的話說出來也舒坦多了。說也奇妙,說出來反倒也較不會再去想了。
之後心理醫生也和小胖有場單獨面談,內容甚至聊到多文化和多語教育。我倒蠻訝異談話內容那麼廣,可能是醫生覺得小胖自己的心理素質已經建立的不錯,可以聊其他的育兒話題了吧!出院那天,醫生又出現,這次是和我們夫妻倆一起面談。其中談到小孩之後的照護問題。原本我們是計畫產假後送小孩去托兒所,但沒想到會早產,所以和小胖還沒有時間進一步討論這個問題。心理醫生在這個議題上給我們一些建議,讓我和小胖初步有個共識,產假後我留職停薪六個月,等小孩至少一歲後再去上托兒所。當然這是目前的想法,具體情況還是得依小孩的需求而定。
有經驗的朋友諮詢
除了心理醫生外,我們也有和一對夫妻朋友聊聊。他們有對早產雙胞胎,幾年前也在同一家醫院接受照護的經驗。住院的第二晚小胖便和朋友夫妻約了個時間和我們電話交談。會有這樣的安排多少是小胖覺得我心中有不少疑問,如母奶、小孩探視等規畫安排,但他無法回答。有些女生方面的問題雖然可以孤狗,但真實經驗的即時Q&A可以得到更貼切的回覆,也讓我們多少有點心理準備。
首先必須要知道小孩在加護病房的情況有時好,有時會較不好。但無所謂,不要想太多,也不要有預設心理。每天都當作是新的一天,專注於當天該做的事,不要想隔天會怎麼樣,下週會怎麼樣或多做無謂的猜測讓心情不好。
再來,不要和別的小孩比較。每個小孩都是獨立個體,依各自情況,待在加護病房或保溫箱的時間也不一定,沒有標準的SOP。活在當下才能走得更長遠,畢竟小孩至少得待在加護病房兩個月。沒有好的體力和心理素質,小孩還沒出院爸媽可能先崩潰。
要不要天天去探兒也是由我們自己決定。如果我覺得我狀態好我想去就去,累了不想去就不要去。如小胖所說,如果很疲倦帶著不好的心情去看小孩,反而更糟。與其帶著負面情緒還不如在家好好休息,因為小孩是會感覺得到父母負面情緒的。
探視小孩時要待多久也隨便我們。因為我很好奇待在醫院一整天要做什麼,朋友太太有分享了一些探兒時會做的事情。小孩不是大部分時間都在休息嗎?首先沒有人規定要待一整天,再來其實擠奶加上消毒清潔等就花了不少時間。再加上袋鼠護理、參與小孩換洗等「活動」,時間是過得很快的。而且也別忘了有時還要撥點時間去吃飯呢。
特別一提,朋友夫妻不住在小巴黎,往回住家及醫院一天得花至少四小時。且他們還是雙胞胎,有時一個小孩狀況好,另一個不好,心理的糾結更是複雜。即便如此他們還是可以冷靜地面對這段時間的難題,雙胞胎今年都快五歲了呢!他們的分享對我們的幫助很大,也對未來幾個月、甚至幾年有個心理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