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觸斷捨離後還繼續手作嗎?

今年初數次有是否要繼續手作相編的疑問閃過腦中。甚至開始想像如果沒有這個嗜好,家裡應該可以極簡一大半的模樣,至少半個客廳的儲物和開放空間可以瞬間清空。可能因為年初才開始當職業媽媽三個多月,時間調配上明顯的沒有之前自由。同時勇哥介於一歲半到兩歲的多變化時期,從地板上的匍甫前進、四肢爬、站立、慢走、快走到跑甚至跳,短短的幾個月裡家裡空間隨著這些變化一再調整。但還沒調好他又變了。是我和小胖動作太慢,還是孩子長的快?

而我也因此很難有可以坐下來不受干擾的相編手作空間和自我時間。此外,空間利用也需要隨機應變。在餐桌上做美勞做到一半,要吃飯時再移位。吃完等勇哥睡著後再移回來。幾次下來說不累是騙人的。

一轉眼就過了半年而我還真的在半年內只做一頁相編。看著那麼多視為寶貝的手作工具,不想承認但又不得不承認下班之餘沒有太多的時間手作,因為和勇哥鬥陣才是目前的生活重心和優先選擇。在這半年內我數次自問對相編手作這個興趣嗜好的熱情是否還在。最重要的是問自己「為什麼」要做?

回想三、四年前開始接觸斷捨離觀念時,讓我印象最深的有兩幕場景。一幕是日劇『我的家裡空無一物』最後一集奶奶過世時留給家人們所有待處理物品,讓家人有些傷腦筋的場景。那一幕在過去偶爾會從腦中閃過提醒我,但在今年初體悟反省力量來到最強大。使得我開始思考且慢慢能理解所謂的「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的真理。另一幕則是勇哥出生時從我雙腳間被抱舉起,光溜溜的畫面,真的是坦蕩蕩。雖然當時一切很緊急,但我的意識很清楚,所以印象和感觸會特別深刻。有很多道理我們其實都知道, 但除非親眼見證,不然很容易被忽略或遺忘或乾脆不想面對,而勇哥出生的那一幕再再提醒我自己「生不帶來」。

面對我的寶貝相本美編配件、器材和成品們,不管現在有多熱愛,有多喜歡,當我離開了,這些物品最終都有可能將成灰(說直白點就是變垃圾),那麼所謂的保留回憶,又有何意義呢?自己珍愛的東西是否往後會帶給家人困擾,這樣的迷惘也讓我數度和小胖脫口說出 「把這些東西都丟了,這樣家裡就有更多的空間」的氣話(通常是吵架的時候才會這樣說)。當然小胖只是淡淡地回我說別鬧了,就不想理在那發神經的我。小巴黎寸土寸金,房價和租金都高(一坪破百萬新台幣),我不想為了換大空間而搬家,那麼把東西都丟了清空不就行了?更別提從此不再買美術用品,生活花費可以壓更低、存更多錢。我數度試圖如此說服自己,但終究只在腦裡空想。

這樣在腦中繼續鬼打牆可不是辦法。換個角度思考,換個問題問。 如果沒有做相編或因為我的工具都被我斷捨離而不能做相編,我會變成怎樣的人?我會更快樂嗎? 怎麼直接想到的是我會懊悔,絕對不會更快樂。答案都出來了,還擔心什麼?專注於物品的形,而忘了在創作、尋找 靈感、發想和從學習模仿到能自己動手做中間過程的愉悅和滿足感,是可惜的。這些無形的感受難道不值得珍惜嗎? 我不這麼認為,比起有形的物質,無形的感受更能讓人,這也是一種體驗。

如果就單純為了不想死後還留下物品讓他人收拾或不想收藏任何需要空間存放的物品而決定不創作有形作品, 那麼畫家、雕刻家、藝術家等職業是否就沒有意義,不需要存在?當然不是啊 !可否想像如果真的如此,沒有博物館的世界會多麼的單調無趣?每個人追求的目標和過程本來就不會完全相同,而斷捨離的真正意義也不是全部都丟光光,丟到家裡空無一物,丟到讓自己不舒服、後悔難過,甚至覺得不方便。當然某種程度上你可以說那是一種生活上的藝術,如在畫布上有大量的留白空的極簡風格。只是每個人生活的方式是如此的多元,該追尋的是自己心靈的平靜,而非一意追尋雜誌上的看似美好畫面。

當我將丟光光清出空間的想法轉變成擁有對自己有用也喜愛的物品時,開始對自己所擁有的物品感到感恩,而不是頓時不知所措的厭惡感。關於物品和興趣,如果有在使用並且會幫助自己有正面能量,包括開心、興奮和保持想多學習的好奇心,何必為了捨而離呢?所以結論是當然繼續手作相本美編。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